栏目导航

 

             公司要闻
             国资信息
             集团要闻
             控股公司动态
             京津冀协同发展
             行业聚焦
             企业党建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产业协作迈向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16-02-29 10:30:48   来源:

产业协作迈向深度融合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年间·产业篇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是“当头炮”。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年来,我省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把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作为重中之重,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在沧州,伴随着京津石油化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冶金装备及新材料等产业的转移落地,一个新型工业化基地正快速成长。

      在曹妃甸,京冀共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200亿元的首钢京冀协同发展投资基金已经设立,20多家北京企业到曹妃甸落户发展。

      去年1至10月,我省共引进京津项目3621个、资金2748亿元,分别占全省引进项目的39.6%和47.3%。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三地产业协作正迈向深度融合。

      合理布局错位发展,汇聚起产业协作的强大合力

      去年7月,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威克多”,将制衣中心整体搬迁到衡水,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后北京首个整体搬迁至河北的企业。伴随着威克多的搬迁,一条分工明细的产业链在京冀两地展开。

      研发在北京,生产制造在衡水。威克多将北京空闲出来的厂房打造孵化器,吸引新锐设计师进驻。而在衡水,借助威克多的引进,当地建起创意服装产业园区,先后吸引北京五木服装有限公司、北京方仕工贸有限公司等服装终端产品生产项目落地。服装生产项目的聚集,又为辅料、面料生产,服装纺织物流服务,服装人才的聚集增添了新动能。

      产业链上下游的合理布局,让京津冀产业协作名副其实。两年来,我省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的推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疏解地的推力、承接地的拉力、相关产业的引力汇聚成三地产业协作的强大合力。

      两年间,北京现代沧州工厂、首钢京唐二期、张北云联数据中心项目顺利在我省开工建设,高碑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正式投运,北汽集团黄骅整车项目建成投产,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落户沧州渤海新区……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有了新动力。以大数据产业为例,北京的研发优势、天津的制造优势,加上我省廊坊、张家口、承德的存储和计算优势,京津冀共建的一大批产业基地正加快建设。目前,北京正引导现有数据中心向我省张家口等周边地区迁移,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企业将在我省开展绿色、生态、安全的数据中心租赁业务。

      把“协作”作为产业对接的方向,京津冀三地发挥比较优势,避免同质竞争、实现错位发展。目前,我省已经与京津两市签订《京津冀产业有序转移合作协议》,未来,三地将致力于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共建、定期沟通会晤、协调联动高效的产业协作新格局,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坚守绿色发展底线,以生态约束倒逼产业转移升级

      “北京怕污染,难道邯郸就不怕?”协同发展的第一年,当迁出北京丰台的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在武安注册成立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时,邯郸人心里不免有些担忧,这家建于1957年的老厂,会不会将污染转移到自己家门口。

      事实证明,邯郸人的担心是多余的。凌云化工承诺,落户邯郸后,他们会利用当地新兴铸管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余热,大幅减少能源消耗,每年至少为邯郸减排二氧化碳2.2万吨。

      两年来,北京坚定不移地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他们提出,污染企业就地消灭,绝不外迁;有带动力的企业外迁过程中,促进转型升级。而我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并没有一接了之,而是以生态约束倒逼产业转移升级,以产业转移升级促进生态改善,坚守了绿色发展的底线。

      两年来,我省与京津规划同图、目标同向,对于京津转移而来的项目精挑细选,并推动其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加速转型升级——

      从北京城西的石景山畔,到渤海之滨的曹妃甸,百年首钢完成了历史性的大迁移。首钢京唐利用其自主创新的“全三脱”炼钢工艺,打造出国内第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洁净钢生产平台。

      北京现代将首个京外落户地放在沧州。他们承诺,将采用国际先进的汽车制造设备和技术,同时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废气、废水、废弃物的绿色排放与回收利用,打造集绿色、品质和智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汽车制造工厂。

      目前,我省正加快推进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希望通过先行先试,破解京津冀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京津冀三方发力,带动张家口当地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

      构筑协同创新共同体,为深度融合提供动力支撑

      三地产业协作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协同创新提供的动力支撑。

      北京的科技与人才优势,是河北最可借重的资源。然而,中关村在国内合作建立的60多个园区,大部分却落脚在长三角、珠三角。科技成果的转移与合作,邻近为何不亲近?我省在深思中寻找“蛙跳现象”的破解之道。

      把创新作为京津冀产业对接发展的第一动力。两年来,我省各地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加强与北京顶级创新资源的融合对接。去年年底,已先期开展16个与北京合作、12个与天津合作的重大科技支撑项目。

      围绕构筑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我省谋划推出5种三地合作模式:共建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中关村丰台园保定满城分园等一批科技园区;共建曹妃甸高新技术、渤海新区生物医药等一批高端产业转移合作基地;与科技部、招商集团等合作共建三支成果转化基金;共建中关村保定创新中心、承德中关村京津冀大数据走廊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围绕京津冀三地共同关心的大气污染、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联合启动科技项目合作计划。

      协同创新,百花齐放。仅一个中关村,就在我省创出多个合作对接模式。在保定,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落户,25家企业已经入驻。在石家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与石家庄新华区创建北京金种子创业谷石家庄众创空间。在秦皇岛,中关村海淀园建起首个分园,将中关村的创新基因引入港城。

      创新政策寻找利益共赢的合作点,将京津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渗透进来,我省全力打造京津重要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基地。今年,我省将继续推进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共建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加快现代农业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同时,在具备条件的区域,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创客新城,集中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载体。

上一篇:我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下一篇:中关村加速落子津冀
 
首页 公司概况 新闻动态 业务领域 企业党建 信息公开

CopyRight 2007---2021 www.zcxtjt.com Inc All UV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中创信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搜扑互联  备案号:京ICP备15066334号-1